当前位置:首页 > 管理百科 > 正文

初升高abcd各代表几分 教学目标制定ABCD法

初升高abcd各代表几分

1. 初升高abcd分别代表90分、80分、70分和60分。
2. 这个分数划分是根据一般的评分标准来确定的,其中90分代表优秀,80分代表良好,70分代表中等,60分代表及格。
3. 这个评分标准在不同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可能会有所不同,但一般来说,这个分数划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,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考试或评估中的表现水平。
同时,这个分数划分也可以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的目标,希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
如果初升高的卷面分为100分满,那么 a 表示优秀,分值是90至100分; b 表示良好,分值是80至89分; c 表示中等,分值60至79分; d 表示不及格,分值是低于60。但每个省市的划分标准不同,所以 ab cd 等级划分到具体卷面分数可能会有很大差异的。

教学目标制定ABCD法

ABCD教学法是一种基本上反映了行为主义的观点、强调用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目标的方法。

初升高abcd各代表几分 教学目标制定ABCD法

1、对象A(Audience)   即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、学习者或教学对象。如上例中的“初中二年级学生”。   

2、行为B(Behavior)  在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,实际的行为及其结果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。它说明了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及其内容。 

3、条件C(Conditon)  学生在证实其相应的行为及其结果时,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,也就是说在学生证实其终点行为时,我们常提出相应的限制条件。 

4、行为的标准D(Degree)  行为的标准是指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。为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性,应该对学生行为的标准进行具体的描述。

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(Mager)在1962年提出,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、条件、标准三个基本要素。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,人们认为有必要在三要素的基础上,加上教学对象的描述,于是形成ABCD教学目标编写模式。   A——对象(Audience):教学对象   B——行为(Behavior):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  C——条件(Condition):上述行为发生的条件   D——标准(Degree):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  (1)对象的表述   教学对象是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之一。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工作由教师来做,但阐述的应该是学习者学习之后的结果,是学生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,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,默认行为主语是“学生”。如“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”、“参加在职培训的人员”等。   (2)行为的表述   行为是教学目标中最为重要的部分。明确、具体的目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/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是否达成目标,以便及时调整策略。常用的方式是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学习的结果。最好不用“了解”“学习”“理解”“培养”等抽象含糊的动词,而使用“解释”“说出”“给······下定义”“分析”等具体的行为动词。例如“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思想取材”这一目标表述比较含糊不好判断,可以改为“学生能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文中记叙的主要事件,并说明它们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。” 常用的编写教学目标行为动词   (3)条件和标准的表述   条件指的是行为产生时所需的条件,包括环境因素、人的因素、设备因素、信息因素、时间因素、问题明确性因素等。标准是行为完成质量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,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标准。它们是行为目标中的可选部分,为后续判断是否达到目标提供判断依据。但是有时条件和标准很难区分,例如“3分钟之内”既可以认为是条件的描述,也可以认为是标准的描述。一般情况下教师不需要刻意区分两者。

ABCD法的教学目标

第一,目标要有可量性,比如,一个月减重3斤,而在一个月让自己看起来很棒的主观性的标准,因为目标太主观,而无法测量,就会让自己三到失望与挫败从而丧失信心。

第二,目标要有可行性,就是可以完成的目标,比如,一个月减重3斤就是一个可行性的目标,而减重30斤则不具有可行性,如果目标制定太高而自己不能完成,会让自己感到所付出的努力毫无意义而放弃努力,而一个可行的目标,会在自己完成目标以后信心倍增,充满成就感,并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。

第三,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,而不要太简单,太轻松就能完成的目标会让自己感觉毫无压力就完成从而丧失动力。比如一个月减重1斤这样的目标就太容易,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,如果明天是你的评估日,而今天晚上你只要做一件事,这件事就是不吃晚饭,就可以在第二天早起的时候减重1斤。而目标有一定的挑战性会让你在完成目标之后充满力量感,而这种力量感同样可以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。